安全课堂

科洛健康知识大讲堂

发布时间: 2019-02-11

1、化学事故

  化学事故是指有毒物质或化学危险品在生产、运输、使用、储存过程中,由于人为或其他原因引起泄漏、污染或爆炸,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事故。常见危险化学品有:液化气、管道煤气、汽油、苯、液氯、液氨、甲醇、二氧化硫、一氧化碳、黄磷、强碱、强酸、农药杀虫剂等。 除具有明显的化学物品泄露、污染等破坏现象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带有警告标志的化工产品容器附近,发现有色气体或液体出现跑、冒、滴、漏现象,并伴有怪味;大批接触人员同时出现头痛(晕)、心悸、烦闷、呼吸困难、呕吐、视物模糊、有刺激感、惊厥、抽筋、步履蹒跚等不适症状;附近的动物植物异常变化等。

以下是应对化学事故的安全急救基础知识:

  1)妥善保管好危险化学品,做到:标签完整,密封保存;避热、避光、远离火种。了解所使用的危险化学品的特性,不盲目操作,不违章使用。

  2)遇到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发生事故,应尽快离开事故现场,毒区内人员紧急转移至无毒区域,撤离到上风口位置,不围观,并立即拨打报警电话;不要在事发地周围逗留;不要在事发地吸烟。其他机动车驾驶员要听从工作人员的指挥,有序地通过事故现场。

  若要进入毒区,应正确佩带防毒面具及穿着防护器材,尤其要做好个人呼吸道、外表皮肤等方面的防护措施。若无专业的防护器材,可就地取材,如:戴上与皮肤密合的游泳镜或太阳眼镜,防止眼睛受刺激或有毒液滴溅入眼内;或用透明塑料薄膜袋包住头部,用毛巾扎住颈部,在口鼻处开孔;浸湿的毛巾可以作为临时的口罩;雨衣、塑料布、薄膜、帆布、油布、毯子、棉大衣、斗笠或雨伞等遮住身体各部位,可以进行全身防护。

  3)受到危险化学品伤害时,应迅速将伤员移至空气新鲜处,解开衣领、腰带等,保持呼吸畅通和心跳正常,必要时施行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脏按压,用清水或肥皂水清洗污染皮肤,然后立即送医院救治。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传染病疫情和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疫病,有大范围食物中毒或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危害公共健康的突发事件。

以下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安全急救基础知识:

  1)个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我防病能力。

  2)家中保持环境整洁,消灭传播疾病的蚊、蝇、鼠、蟑螂等,并配备常用应急药品和防护用品。

  3)传染病人要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防止交叉感染。

  4)若发生食物中毒,要立即用筷子或手指刺激喉咙深处进行催吐,尽快排出食物,还要尽可能保留食物样本或呕吐物和排泄物,供化验用。如有发现共同饮食史者出现类似中毒症状,立即向当地卫生监督机构报告,使之尽早采取控制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同时有利于查明原因并及时处理。

  5)预防职业中毒方面:首先在新建、扩建、改建厂房,或采用新工艺、使用新原料前,应认真考虑预防职业病的问题,认真做好卫生设计工作,对已投产的厂房应从以改进生产技术、职业预防等措施着手。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配置并合理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包括:防护服、口罩、面具、袖套、眼镜等。 

  6)各地政府均已建立一套完善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一旦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按照疫情相应情况启用并执行应急管理预案。

3、踩踏事故

  常见踩踏事故多发生在人员密集的场所,如学校、会议现场、明星演唱会、大型赛事等。

  以下是应对踩踏事件的安全急救基础知识:

  1)举止文明,人多的时候不拥挤、不起哄、不制造紧张或恐慌气氛。

  2)尽量避免到拥挤的人群中,不得已时,尽量走在人流的边缘。

  3)发觉拥挤的人群朝自己走来时,应立即避到一旁,不要慌乱,不要奔跑,避免摔倒。

  4)顺着人流走,切不可逆着人流前进,否则,很容易被人流推倒。

  5)假如陷入拥挤的人流时,一定要先站稳,身体不要倾斜失去重心,即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弯腰捡鞋子或系鞋带。有可能的话,可先尽快抓住坚固可靠的东西慢慢走动或停住,待人群过去后再迅速离开现场。

  6)若自己不幸被人群拥倒后,要设法靠近墙角,身体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紧扣以保护身体最脆弱的部位。

  7)在拥挤的人群中,要时刻保持警惕,当发现有人情绪不对,或人群开始骚动时,就要做好准备保护自己和他人。在人群骚动时,脚下要注意不能被绊倒,避免自己成为拥挤踩踏事件的诱发因素。

  8)当发现自己前面有人突然摔倒了,马上要停下脚步,同时大声呼救,告知后面的人不要向前靠近。 

4、交通事故

  各种交通事故,同时伴随着车辆失火、意外爆炸等各种常见意外伤害,已成为当今社会公害,为城市人口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

  交通事故造成的伤害大体可分为减速伤、撞击伤、碾挫伤、压榨伤及跌扑伤、烧伤、炸伤等,其中以减速伤、撞击伤为多。日常出行活动,无论是行走还是驾驶车辆,人人遵守交通法规,能有效地预防交通事故,保障家庭幸福。同时我们还要了解车辆应急出口、应急锤、灭火器等各种交通安全设施存放位置。一旦发生事故,能够快速逃生。

  以下是应对交通事故的安全急救基础知识:

  1)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意随车配备应急急救产品,积极学习并掌握自救互救相关知识及现场救护操作技能。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应该发扬人道主义精神,迅速进行自救或互救。现场抢救应遵循如下原则:

  1. 先人后物。先抢救人员,后抢救财物。

  2. 先重后轻。先抢救重伤人员,后抢救轻伤人员。

  3. 现场抢救的基本顺序是先呼救,再抢救。当发生交通事故时,应迅速向公安、交通、医疗救护中心呼救;同时向就近工矿企业、部队、机关等单位紧急求援,也可拦截过往车辆求救;遇伤员被挤压、夹嵌在事故车辆内时,不要生拉硬拖,而应用机械拉开或切开车辆,再救出伤员。伤员救出后,应立即对其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急救,再转送医院。

  2)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以及进行必要的心肺复苏,都是外伤急救的基本技术。

止血

  如伤者出血过多会发生重度休克直至死亡。

  ① 指压止血法:用手指压迫在出血伤口动脉靠近心脏的那一端。

  ② 直接压迫止血法:先用伤口敷料敷在出血的伤口处,再用消毒纱布、三角巾等覆盖在伤口敷料上加压包扎,但不能过紧,以免远端组织坏死。

  ③止血带止血法:只适用于四肢大动脉止血,结扎位置选择在伤口位置的近心端,上肢外伤大出血扎在上臂上1/3处,下肢外伤大出血扎在大腿中下1/3处。前臂和小腿不可用止血带。在止血带上面或者病人额头等处标记止血时间,定时放松止血带,放松方法:每隔一小时要轻慢放松一次止血带,放松时间为1-3分钟,在此过程中,止血带总体使用时间最长不能超过4小时, 以免远端肢体组织发生缺血坏死。(请慎重使用止血带!)

  ③ 止血海绵止血法:用止血海绵作为伤口敷料直接敷在出血的伤口处,然后实施包扎。

  (请谨慎使用止血带)

  包扎

  包扎可以保护创面,压迫止血,防止伤口污染。减轻伤者痛苦,促进伤口愈合。

  包扎材料包括:烧伤敷垫、医用脱脂纱布、急救绷带、弹性绷带、三角巾、医用胶布、医用夹板、安全别针等。

  包扎伤口的要求是迅速准确、轻柔仔细、牢固但松紧适宜。在伤口上覆盖无菌医用脱脂纱布,再用绷带或三角巾包扎。弹性绷带的敷料层盖在纱布上包扎。

  包扎方法包括:绷带包扎法、三角巾包扎法。(详细内容参考随包光盘或至公司网站下载)

固定

  固定骨折的肢体,防止骨折引起的再次损伤。有条件时,可放置颈托固定颈部,避免颈椎受伤。在伤者意识清醒的情况下,和伤者询问沟通,找出骨折部位。或观察局部肿胀、畸形及肢体功能障碍等异常情况,及时发现伤情,果断采取急救措施,用医用夹板和绷带固定骨折部位,夹板长度要包括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同时固定骨折部位上下两端和上下两个关节,以防伤肢移位。(骨折固定方法详细内容参考随包光盘或至公司网站下载)

搬运

  正确的搬运方式是抢救伤者的重要方式之一。 搬运的要点:无法确认颈椎、胸椎、腰椎等重要部位的损伤情况,不宜轻易搬动,应由专业人员搬运。

心肺复苏

  开放气道,检查呼吸。患者仰卧平置于坚硬的物体表面,快速清除口腔异物,使其仰头,抬颏,施救者用耳靠近患者口鼻,听其有无呼吸。无呼吸或不能确定呼吸是否正常,给予2次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

  施救者一手托起患者下颏,另一手捏紧患者鼻翼,封闭鼻腔,把嘴唇紧贴病人的嘴(此处可使用带单向阀的呼吸面罩)给予2次人工呼吸(每次吹气时间大于1秒钟,要足以产生明显的胸廓起伏,人工呼吸时不可太快或太过用力)频率8-10次/分,紧接着即予以胸外按压。

胸外心脏按压

  施救者将一手掌的根部放在患者两个乳头中间的胸骨下端,另一手掌的根部置于前一手掌之上,使两手平行重叠。上肢伸直,靠上半身重量下按压,使其胸骨下陷4-5厘米,每次按压之后应使胸廓完全恢复,按压与放松时间相等。(按压频率100次/分)按压30次。对于未建立人工气道的成人,按压通气比率为30:2,婴儿、儿童为15:2。

  2次人工呼吸后胸外按压30次为一个周期。为避免施救者因长时间按压而出现按压疲劳,影响按压的频率和幅度,若有2个或2个以上施救者在场,胸外按压应每2分钟轮换一次(或以30:2的按压-通气频率重复5个周期后轮换)而且轮换过程必须在5秒钟内完成。施救者应持续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即心肺复苏直至被专业医务人员。

  5、家居安全

  为了在遭遇灾难时能进行有效的自救、互救,每个家庭都应备有一只急救箱(包),其中配备一些必需的急救用品。一旦发生意外灾情,只须打开家庭急救箱(包),便能基本满足自救、互救的需要。

  1)常用应急药品

  1. 外用药:红药水、碘酒、烫伤药膏、眼药水、消炎药品。

  2. 内服药:退热片、保心丸、止痛片、止泻药、抗生素。

  3. 医用材料:三角巾、止血带、医用弹性绷带、医用胶布、体温计、剪刀、酒精棉球。

  2)食品

  1. 干粮:面包、饼干、方便面等,定期更换。

  2. 饮用水:瓶装,定期更换。

  3. 罐装食品。

  3)急救器具

  1. 逃生绳、氧气袋、收音机。

  2. 锤子、钳子、家用灭火器。

  3. 手电筒、口哨。